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丨疆电跃升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丨疆电跃升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丨疆电跃升巍巍狼牙山,悠悠易水河(shuǐhé)。
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山川(shānchuān)间翻涌着家国记忆——八十多年前(qián),五勇士纵身一跃化作太行山上永恒的抗战丰碑。
多少年来,这片土地(tǔdì)从未沉寂。
如今,昔日的战壕边(biān)建起(jiànqǐ)生态步道,险峰下的游客中心播放的红色故事与直播间里山货出村的吆喝声相互交织……乡村全面振兴的蓝图铺展在英雄血染(xuèrǎn)的土地上,绽放着幸福之花。
狼牙山始终矗立着两种高度:一是天地赋予的险峻山势,二是代代相传(dàidàixiāngchuán)的精神(jīngshén)海拔。
此刻,我们聆听历史回响。为了(le)铭记,更为了在新的征程上,让红色基因化作滋养的春泥(chūnní),让不朽的精神成为奋进的动力。
“五一”假期,携家人前往狼牙山景区,奔赴一场(yīchǎng)深藏已久的邀约。
汽车(qìchē)在高速路上(lùshàng)飞驰,我们的心情豁然开朗。一家人约定要在景区里探寻隐匿的美景,每人都要为景色赋予独特之名,或即兴抒怀一段文字。车内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rèliè)欢快,心底满是期待。
看着窗外(chuāngwài)的风景,我的思绪回到二十年前。
2004年,我在保定市创建文明(wénmíng)生态村办公室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经常去狼牙山周边,到东西水村、岭东村、岭西村(xīcūn)、石家统村等首批试点村调研。那时(nàshí)的狼牙山地区,山坡地贫瘠,村民(cūnmín)收入很低,旅游还不发达(fādá),接待能力有限……工作队进村后,与县乡村各级(gèjí)领导一起,深入农家,向乡亲们问计。最终,一场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兴起。
村容村貌和交通是首要问题。村头小路修好了,村中街巷硬化了,通往景区的(de)(de)大路宽敞(kuānchǎng)了,绿化成了众人所盼。狼牙山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以绿养绿,以园养园”的办法。他们把苗圃商请来,把道路两侧、广场周边、房前屋后以及所有(suǒyǒu)适宜绿化的区域(qūyù)作为苗圃地,无偿提供给苗圃商密植苗圃,卖出的苗子收入归(guī)苗圃商,按规定间距留下的绿化树木归集体所有。此举(cǐjǔ)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又实现了绿化目标。
打好了基础,开(kāi)办农家乐、农民(nóngmín)转化为经营者是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内容。组织培训村民,找条件较好的家庭(jiātíng)做试点,开办餐饮(cānyǐn)、住宿(zhùsù)……试点成功后,制定服务标准,请进厨师,开发菜品,文明接待,一户户农家饭店开起来了。奇石馆、农家礼品馆,一个个有特色的旅游点也出现了。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保定市在易县召开了现场会,狼牙山(lángyáshān)区(qū)连片创建的参观(cānguān)点吸引了全市创建村的代表前来参观学习。后来,狼牙山区还接待全省各市以及外省市的参观团。
山道两侧松柏墨绿,我仿佛回到了当年(dāngnián)植树的情景中,见到了一起劳作的可爱乡亲们。“我回来了,你们还记得我吗(ma)?还记得当年的创建(chuàngjiàn)故事吗?”我心潮起伏。
漫步狼牙山的花海间。 刘美娜(liúměinà)摄
快到(kuàidào)山门时,车流如长龙。路旁,志愿者身影渐多,引导(yǐndǎo)着车辆,耐心地向人们提供引导服务。当年,狼牙山曾经“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如今环境好了,景色成为(chéngwéi)名片,带动了旅游等乡村业态,道路上行驶着来自全国(quánguó)各地的旅游车辆。这不正是(zhèngshì)二十多年前,我们所期盼的人气吗?
在东西水村停车场落定,我们(wǒmen)徒步前往狼牙山票务中心。这段路平缓(pínghuǎn)中略带(lüèdài)坡度,大家呼吸着山中清新的空气,睁大眼睛寻觅着昔日(xīrì)的踪迹。狼牙山海拔千余米,我深知前行的每一步,都饱含着对这座英雄之山的崇高敬仰。
很快,我们走进(zǒujìn)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仿佛回到(huídào)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七七事变后,日本在保定地区(dìqū)烧杀抢掠,制造了一场场惨案。在狼牙山一带,八路军(bālùjūn)积极(jījí)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与日寇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1年9月25日,3500多名日伪军围攻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驻扎于此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zhuǎnyí)(zhuǎnyí)。七连完成(wánchéng)任务撤离时,留下六班班长马宝玉,以及战士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担负(dānfù)阻击和掩护全连转移的任务。弹尽粮绝之际(zhījì),他们砸毁枪支,绝不把武器留给敌人(dírén)。鬼子扑上来了,他们誓死不做俘虏,纵身跳下深崖。
这一段用鲜血和(hé)生命谱写的壮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rén)。孙女眼眶发红,充盈着眼泪。我(wǒ)擦了擦眼角,看到身边的游客均表情凝重,向五勇士雕像鞠躬致意。
英雄,不会被人民(rénmín)忘记!
狼牙山景色。 王淑彦供(wángshūyàngōng)图
山门敞开,检票进入,峥嵘险峻的风景(fēngjǐng)映入眼帘。
在狼牙山,爬山赏景有着不(bù)一般的(de)意义。狼牙山和五勇士血脉相连,已是(shì)不屈的精神象征。大家在山谷里、山脊上行走着,一个个精神抖擞,迈出的脚步仿佛与英雄的足迹重合着。
一个年轻人(niánqīngrén)问身边的同伴(tóngbàn):“狼牙山五勇士为啥一定要跳崖赴死?”他的同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一句:“要是你,你会怎样?”年轻人愣(lèng)了一下。同伴继续问着:“如果今天敌人再敢来侵略咱们美丽的祖国,你上吗?”年轻人挺起胸膛,大声道:“我(wǒ)肯定上!”
历史不是简单的一页(yīyè)纸,也不是一片落叶。历史与当下、现实(xiànshí)与未来、个人与国家紧密结合起来时,那份烛照人心的分量将愈发凸显。
登上棋盘坨,心胸为之一荡。一块地势较平的地方(dìfāng)长着一棵古柏树。五枝环抱,遒劲挺拔,冠盖如云,充盈着团结气象,像(xiàng)极了五勇士紧紧拥抱在(zài)一起的模样。
有年轻游客问(wèn):“有时候说五勇士,有时候说五壮士,到底应该怎么称呼(chēnghū)他们啊?”
一位熟悉这段历史的老人仔细做了(le)讲解:“英雄们跳崖后,老百姓(lǎobǎixìng)都叫他们(tāmen)‘狼牙山五壮士’。1942年9月,晋察冀边区党和政府,在棋盘陀建造起一座纪念塔。第二年日本鬼子大扫荡,专门架起(jiàqǐ)大炮击毁了纪念塔。1958年,晋察冀人民在棋盘坨重修纪念塔,聂荣臻题写‘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塔名(tǎmíng),并亲笔(qīnbǐ)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nìngsǐbùqū)乃(nǎi)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一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其实,壮士也好,勇士也好,都是爱国主义精神、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体现啊。”
听着老人的讲解,望着那金色的九个大字(dàzì),读着题词(tící),我们心情激荡。
五勇士的英雄事迹感染着我,建造丰碑的人们(rénmen)的身影也在眼前浮现。在第一次建塔的时候,鬼子还在扫荡,那时没有机械,人们你一钎,我一锤,打石条,运材料,奠基铸台,攀高立碑,稍有不慎(shāoyǒubùshèn)就会(huì)掉下悬崖。然而(ránér),为了纪念英雄,他们冒着危险建起这座丰碑。
棋盘坨顶峰,天空蔚蓝。就在我仰望(yǎngwàng)丰碑时,女儿忽然(hūrán)指着不远处(yuǎnchù)起伏的山峰,激动地说:“您看,五勇士好像还在那里战斗呢!”我顺着她手指方向望去,远处几座山峰挺立,正伫立于天地间。
狼牙山(lángyáshān)五勇士雕塑。 公茂秀摄
狼牙山五勇士(yǒngshì)跳崖一年后,距离棋盘坨东南八十多公里的涞水县鸡蛋坨上,晋察冀军区(jìnchájìjūnqū)十一分区七团二连八班的战士(zhànshì)们,用滚烫的热血谱写了“鸡蛋坨五勇士”的壮歌。
1942年12月,日本鬼子向平西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1000多名鬼子兵扑向涞水县曹坝岗村。驻扎(zhùzhā)此地的七团紧急召开会议,决定由七团主力掩护团部和(hé)群众转移。命令(mìnglìng)二连在鸡蛋(jīdàn)坨埋伏,吸引敌人火力。
鸡蛋坨位于(wèiyú)曹坝岗村西面,高峰耸立,东南是二十余丈深的悬崖。二连战士抵达村西松树岭(lǐng),立刻投入战斗。鬼子以为遇到八路军(bālùjūn)主力,于是疯狂进攻,战况非常惨烈。群众安全转移后,团部命令二连撤退。可敌人再次涌上来,全体(quántǐ)战士安全突围撤退几无可能。
一排副排长李连(lǐlián)山勇敢请战,带领八班留守(liúshǒu)阻击,掩护战友们撤离。在打退鬼子多次进攻后,子弹打没了,手榴弹也(yě)用完了,刺刀也没了。鬼子爬上(shàng)峰顶,李连山带领仅剩的(de)宋聚奎、王文兴、刘荣奎、邢贵满四名战士扑向敌人,展开肉搏。李连山中枪,被鬼子推下悬崖。四名战士跳了崖。
第二天,乡亲们在(zài)鸡蛋坨脚下,找到(zhǎodào)五人的尸首,含泪掩埋好。之后又立碑纪念。
近年来(jìnniánlái),前往涞水县鸡蛋坨的游客多了起来,渐渐成为保定地区太行步道(bùdào)上的又一红色景点。
在棋盘坨(qípántuó)顶峰,我眺望着更辽远的太行(tàixíng)山峦。突然间,想起了我的两位伯父。
二伯父王垠最初在易县狼牙山一带打游击(dǎyóujī)。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他在指挥一场战役(zhànyì)时牺牲在蔚县西合营。后由战士们运回家乡安葬。三伯父,一位(yīwèi)参加(cānjiā)黄土岭战斗负伤的战士,他的尸骨在哪里呢?
三伯父叫王忠,1938年从涞源入伍,参军后为部队采购回过一次家。我母亲磨了豆腐(dòufǔ),要三伯父带给受伤的战士吃,让他(tā)们恢复体力,更好地战斗。三伯父这一走,就再(zài)无音讯。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母亲去涞源县王安镇赶集,遇到三伯父的战友。他告诉母亲,1939年黄土岭(huángtǔlǐng)战斗中,阿部规秀被击毙。三伯父在战斗中负伤,后在易县管头镇南(zhènnán)大沟后方医院养伤,日本鬼子疯狂扫荡时被杀害(shāhài)。
英雄远去了,亲人还在苦苦寻找。我曾到南大沟走访,一位长者告诉我,乡亲们(xiāngqīnmen)把战士遗体掩埋在村头,后来全都移葬(yízàng)到易县无名烈士陵园。我的三伯父啊,你是长眠(chángmián)在那里吗?
2005年春天,狼牙山景区山脚下,一位上年纪的(de)大娘垂泪(chuílèi)不止。问其(wènqí)原因,才知道她是蔚县人,她哥哥就是马宝玉,她专门来此地祭拜。河北省作协主席刘建东听到这则故事后,采访酝酿多年,创作出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于(yú)2022年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狼牙山五(wǔ)勇士陈列馆。 王淑彦供图
驻足莲花峰、石棋盘、老君堂(lǎojūntáng)等,眺望三十六峰,我们在行走中完成了与狼牙竞秀的深度交融。二十多年前,同事和村民们奋战在这块土地上时,大家就一个朴素(pǔsù)的信念——“绝不能(juébùnéng)给五勇士丢脸”!
这是英雄流血牺牲(liúxiěxīshēng)的地(dì)方,五勇士精神持续地鼓舞着人们。尤其这二十多年来,狼牙山地区致力于挖掘红色资源,连点成线打造(dǎzào)红色文化品牌,持续开展红色旅游、民宿餐饮等多种业态,不断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动力活力,很多村庄已成了网红打卡地……
我们走进景区附近的红伙山庄。翻开菜谱,发现有红柳羊肉串、红烧鲫鱼、红薯(hóngshǔ)拔丝、红豆米饭、山里红饮料……我又讶又喜(xǐ),又有些(yǒuxiē)疑惑地问:“这些都能做吗?供应得(dé)上吗?”“放心吧!没问题。”老板娘爽朗地说。
她还告诉我,这些年村民认识(rènshí)提高了,就算是七八十岁能乐享生活的(de)老人,也还想着找点活儿干——院内喂喂鸡,添柴烧烧锅(shāoguō),田里浇浇水,摆摊卖山货,他们觉得活得有(yǒu)尊严、过得有价值。年轻人更是认真学习、努力打拼。有的去大城市读书就业,有的返乡创业,做(zuò)直播、做短视频、做销售……
“收入怎么样(zěnmeyàng)呢?”爱人问。
“好着呢!那些(nàxiē)在景区上班的导游员、票务员、安全员,除了上班还开了柴鸡场、养羊场,收入也很高。大部分人家(rénjiā)开了饭店,日子好着呢。咱狼牙山人脸上,一个个喜气洋洋的。”老板娘(lǎobǎnniáng)热情地说。
闲谈之中,又遇到几个姑娘和(hé)小伙子。她们(tāmen)正在讨论狼牙山直播和拍摄微短剧。
一个外地姑娘说,爱上狼牙山(lángyáshān)是从一本故事书开始的(de),她(tā)打算(dǎsuàn)明天去山上(shānshàng)讲述自己被狼牙山精神感染的故事。还有两位本地人聊起爷爷奶奶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故事。还有一位是岭西人,他说当年《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就住在他家养病,日记《冀中一日》就写了在他家养病时与乡亲们在一起的故事……
走出饭店,天色(tiānsè)向晚,满山尽(jǐn)是霞光。落日余晖中,我们久久不愿离去。
“狼牙山五勇士如果(rúguǒ)活在今天,多大岁数了?”一旁的女儿问。
“他们(tāmen)是1941年秋跳崖的,当年也(yě)就20岁上下,到现在得100岁左右吧!”爱人说。
“路边(lùbiān)这些松柏树呢,它们有多大岁数?”小孙女也跟着问。
“问你奶奶吧,她最清楚(qīngchǔ)呢。”爱人笑着说。
“它们呀,也有20来岁(suì)了。”我告诉她,“正是当年狼牙山五勇士的青春(qīngchūn)年龄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与当下在此刻重叠,山风掠过山峦(shānluán),回荡着永不褪色的精神长歌(zhǎnggē)。(王淑彦)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liǎojiě)河北最新新闻。
巍巍狼牙山,悠悠易水河(shuǐhé)。
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山川(shānchuān)间翻涌着家国记忆——八十多年前(qián),五勇士纵身一跃化作太行山上永恒的抗战丰碑。
多少年来,这片土地(tǔdì)从未沉寂。
如今,昔日的战壕边(biān)建起(jiànqǐ)生态步道,险峰下的游客中心播放的红色故事与直播间里山货出村的吆喝声相互交织……乡村全面振兴的蓝图铺展在英雄血染(xuèrǎn)的土地上,绽放着幸福之花。
狼牙山始终矗立着两种高度:一是天地赋予的险峻山势,二是代代相传(dàidàixiāngchuán)的精神(jīngshén)海拔。
此刻,我们聆听历史回响。为了(le)铭记,更为了在新的征程上,让红色基因化作滋养的春泥(chūnní),让不朽的精神成为奋进的动力。
“五一”假期,携家人前往狼牙山景区,奔赴一场(yīchǎng)深藏已久的邀约。
汽车(qìchē)在高速路上(lùshàng)飞驰,我们的心情豁然开朗。一家人约定要在景区里探寻隐匿的美景,每人都要为景色赋予独特之名,或即兴抒怀一段文字。车内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rèliè)欢快,心底满是期待。
看着窗外(chuāngwài)的风景,我的思绪回到二十年前。
2004年,我在保定市创建文明(wénmíng)生态村办公室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经常去狼牙山周边,到东西水村、岭东村、岭西村(xīcūn)、石家统村等首批试点村调研。那时(nàshí)的狼牙山地区,山坡地贫瘠,村民(cūnmín)收入很低,旅游还不发达(fādá),接待能力有限……工作队进村后,与县乡村各级(gèjí)领导一起,深入农家,向乡亲们问计。最终,一场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兴起。
村容村貌和交通是首要问题。村头小路修好了,村中街巷硬化了,通往景区的(de)(de)大路宽敞(kuānchǎng)了,绿化成了众人所盼。狼牙山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以绿养绿,以园养园”的办法。他们把苗圃商请来,把道路两侧、广场周边、房前屋后以及所有(suǒyǒu)适宜绿化的区域(qūyù)作为苗圃地,无偿提供给苗圃商密植苗圃,卖出的苗子收入归(guī)苗圃商,按规定间距留下的绿化树木归集体所有。此举(cǐjǔ)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又实现了绿化目标。
打好了基础,开(kāi)办农家乐、农民(nóngmín)转化为经营者是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内容。组织培训村民,找条件较好的家庭(jiātíng)做试点,开办餐饮(cānyǐn)、住宿(zhùsù)……试点成功后,制定服务标准,请进厨师,开发菜品,文明接待,一户户农家饭店开起来了。奇石馆、农家礼品馆,一个个有特色的旅游点也出现了。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保定市在易县召开了现场会,狼牙山(lángyáshān)区(qū)连片创建的参观(cānguān)点吸引了全市创建村的代表前来参观学习。后来,狼牙山区还接待全省各市以及外省市的参观团。
山道两侧松柏墨绿,我仿佛回到了当年(dāngnián)植树的情景中,见到了一起劳作的可爱乡亲们。“我回来了,你们还记得我吗(ma)?还记得当年的创建(chuàngjiàn)故事吗?”我心潮起伏。
漫步狼牙山的花海间。 刘美娜(liúměinà)摄
快到(kuàidào)山门时,车流如长龙。路旁,志愿者身影渐多,引导(yǐndǎo)着车辆,耐心地向人们提供引导服务。当年,狼牙山曾经“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如今环境好了,景色成为(chéngwéi)名片,带动了旅游等乡村业态,道路上行驶着来自全国(quánguó)各地的旅游车辆。这不正是(zhèngshì)二十多年前,我们所期盼的人气吗?
在东西水村停车场落定,我们(wǒmen)徒步前往狼牙山票务中心。这段路平缓(pínghuǎn)中略带(lüèdài)坡度,大家呼吸着山中清新的空气,睁大眼睛寻觅着昔日(xīrì)的踪迹。狼牙山海拔千余米,我深知前行的每一步,都饱含着对这座英雄之山的崇高敬仰。
很快,我们走进(zǒujìn)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仿佛回到(huídào)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七七事变后,日本在保定地区(dìqū)烧杀抢掠,制造了一场场惨案。在狼牙山一带,八路军(bālùjūn)积极(jījí)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与日寇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1年9月25日,3500多名日伪军围攻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驻扎于此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zhuǎnyí)(zhuǎnyí)。七连完成(wánchéng)任务撤离时,留下六班班长马宝玉,以及战士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担负(dānfù)阻击和掩护全连转移的任务。弹尽粮绝之际(zhījì),他们砸毁枪支,绝不把武器留给敌人(dírén)。鬼子扑上来了,他们誓死不做俘虏,纵身跳下深崖。
这一段用鲜血和(hé)生命谱写的壮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rén)。孙女眼眶发红,充盈着眼泪。我(wǒ)擦了擦眼角,看到身边的游客均表情凝重,向五勇士雕像鞠躬致意。
英雄,不会被人民(rénmín)忘记!
狼牙山景色。 王淑彦供(wángshūyàngōng)图
山门敞开,检票进入,峥嵘险峻的风景(fēngjǐng)映入眼帘。
在狼牙山,爬山赏景有着不(bù)一般的(de)意义。狼牙山和五勇士血脉相连,已是(shì)不屈的精神象征。大家在山谷里、山脊上行走着,一个个精神抖擞,迈出的脚步仿佛与英雄的足迹重合着。
一个年轻人(niánqīngrén)问身边的同伴(tóngbàn):“狼牙山五勇士为啥一定要跳崖赴死?”他的同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一句:“要是你,你会怎样?”年轻人愣(lèng)了一下。同伴继续问着:“如果今天敌人再敢来侵略咱们美丽的祖国,你上吗?”年轻人挺起胸膛,大声道:“我(wǒ)肯定上!”
历史不是简单的一页(yīyè)纸,也不是一片落叶。历史与当下、现实(xiànshí)与未来、个人与国家紧密结合起来时,那份烛照人心的分量将愈发凸显。
登上棋盘坨,心胸为之一荡。一块地势较平的地方(dìfāng)长着一棵古柏树。五枝环抱,遒劲挺拔,冠盖如云,充盈着团结气象,像(xiàng)极了五勇士紧紧拥抱在(zài)一起的模样。
有年轻游客问(wèn):“有时候说五勇士,有时候说五壮士,到底应该怎么称呼(chēnghū)他们啊?”
一位熟悉这段历史的老人仔细做了(le)讲解:“英雄们跳崖后,老百姓(lǎobǎixìng)都叫他们(tāmen)‘狼牙山五壮士’。1942年9月,晋察冀边区党和政府,在棋盘陀建造起一座纪念塔。第二年日本鬼子大扫荡,专门架起(jiàqǐ)大炮击毁了纪念塔。1958年,晋察冀人民在棋盘坨重修纪念塔,聂荣臻题写‘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塔名(tǎmíng),并亲笔(qīnbǐ)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nìngsǐbùqū)乃(nǎi)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一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其实,壮士也好,勇士也好,都是爱国主义精神、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体现啊。”
听着老人的讲解,望着那金色的九个大字(dàzì),读着题词(tící),我们心情激荡。
五勇士的英雄事迹感染着我,建造丰碑的人们(rénmen)的身影也在眼前浮现。在第一次建塔的时候,鬼子还在扫荡,那时没有机械,人们你一钎,我一锤,打石条,运材料,奠基铸台,攀高立碑,稍有不慎(shāoyǒubùshèn)就会(huì)掉下悬崖。然而(ránér),为了纪念英雄,他们冒着危险建起这座丰碑。
棋盘坨顶峰,天空蔚蓝。就在我仰望(yǎngwàng)丰碑时,女儿忽然(hūrán)指着不远处(yuǎnchù)起伏的山峰,激动地说:“您看,五勇士好像还在那里战斗呢!”我顺着她手指方向望去,远处几座山峰挺立,正伫立于天地间。
狼牙山(lángyáshān)五勇士雕塑。 公茂秀摄
狼牙山五勇士(yǒngshì)跳崖一年后,距离棋盘坨东南八十多公里的涞水县鸡蛋坨上,晋察冀军区(jìnchájìjūnqū)十一分区七团二连八班的战士(zhànshì)们,用滚烫的热血谱写了“鸡蛋坨五勇士”的壮歌。
1942年12月,日本鬼子向平西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1000多名鬼子兵扑向涞水县曹坝岗村。驻扎(zhùzhā)此地的七团紧急召开会议,决定由七团主力掩护团部和(hé)群众转移。命令(mìnglìng)二连在鸡蛋(jīdàn)坨埋伏,吸引敌人火力。
鸡蛋坨位于(wèiyú)曹坝岗村西面,高峰耸立,东南是二十余丈深的悬崖。二连战士抵达村西松树岭(lǐng),立刻投入战斗。鬼子以为遇到八路军(bālùjūn)主力,于是疯狂进攻,战况非常惨烈。群众安全转移后,团部命令二连撤退。可敌人再次涌上来,全体(quántǐ)战士安全突围撤退几无可能。
一排副排长李连(lǐlián)山勇敢请战,带领八班留守(liúshǒu)阻击,掩护战友们撤离。在打退鬼子多次进攻后,子弹打没了,手榴弹也(yě)用完了,刺刀也没了。鬼子爬上(shàng)峰顶,李连山带领仅剩的(de)宋聚奎、王文兴、刘荣奎、邢贵满四名战士扑向敌人,展开肉搏。李连山中枪,被鬼子推下悬崖。四名战士跳了崖。
第二天,乡亲们在(zài)鸡蛋坨脚下,找到(zhǎodào)五人的尸首,含泪掩埋好。之后又立碑纪念。
近年来(jìnniánlái),前往涞水县鸡蛋坨的游客多了起来,渐渐成为保定地区太行步道(bùdào)上的又一红色景点。
在棋盘坨(qípántuó)顶峰,我眺望着更辽远的太行(tàixíng)山峦。突然间,想起了我的两位伯父。
二伯父王垠最初在易县狼牙山一带打游击(dǎyóujī)。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他在指挥一场战役(zhànyì)时牺牲在蔚县西合营。后由战士们运回家乡安葬。三伯父,一位(yīwèi)参加(cānjiā)黄土岭战斗负伤的战士,他的尸骨在哪里呢?
三伯父叫王忠,1938年从涞源入伍,参军后为部队采购回过一次家。我母亲磨了豆腐(dòufǔ),要三伯父带给受伤的战士吃,让他(tā)们恢复体力,更好地战斗。三伯父这一走,就再(zài)无音讯。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母亲去涞源县王安镇赶集,遇到三伯父的战友。他告诉母亲,1939年黄土岭(huángtǔlǐng)战斗中,阿部规秀被击毙。三伯父在战斗中负伤,后在易县管头镇南(zhènnán)大沟后方医院养伤,日本鬼子疯狂扫荡时被杀害(shāhài)。
英雄远去了,亲人还在苦苦寻找。我曾到南大沟走访,一位长者告诉我,乡亲们(xiāngqīnmen)把战士遗体掩埋在村头,后来全都移葬(yízàng)到易县无名烈士陵园。我的三伯父啊,你是长眠(chángmián)在那里吗?
2005年春天,狼牙山景区山脚下,一位上年纪的(de)大娘垂泪(chuílèi)不止。问其(wènqí)原因,才知道她是蔚县人,她哥哥就是马宝玉,她专门来此地祭拜。河北省作协主席刘建东听到这则故事后,采访酝酿多年,创作出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于(yú)2022年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狼牙山五(wǔ)勇士陈列馆。 王淑彦供图
驻足莲花峰、石棋盘、老君堂(lǎojūntáng)等,眺望三十六峰,我们在行走中完成了与狼牙竞秀的深度交融。二十多年前,同事和村民们奋战在这块土地上时,大家就一个朴素(pǔsù)的信念——“绝不能(juébùnéng)给五勇士丢脸”!
这是英雄流血牺牲(liúxiěxīshēng)的地(dì)方,五勇士精神持续地鼓舞着人们。尤其这二十多年来,狼牙山地区致力于挖掘红色资源,连点成线打造(dǎzào)红色文化品牌,持续开展红色旅游、民宿餐饮等多种业态,不断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动力活力,很多村庄已成了网红打卡地……
我们走进景区附近的红伙山庄。翻开菜谱,发现有红柳羊肉串、红烧鲫鱼、红薯(hóngshǔ)拔丝、红豆米饭、山里红饮料……我又讶又喜(xǐ),又有些(yǒuxiē)疑惑地问:“这些都能做吗?供应得(dé)上吗?”“放心吧!没问题。”老板娘爽朗地说。
她还告诉我,这些年村民认识(rènshí)提高了,就算是七八十岁能乐享生活的(de)老人,也还想着找点活儿干——院内喂喂鸡,添柴烧烧锅(shāoguō),田里浇浇水,摆摊卖山货,他们觉得活得有(yǒu)尊严、过得有价值。年轻人更是认真学习、努力打拼。有的去大城市读书就业,有的返乡创业,做(zuò)直播、做短视频、做销售……
“收入怎么样(zěnmeyàng)呢?”爱人问。
“好着呢!那些(nàxiē)在景区上班的导游员、票务员、安全员,除了上班还开了柴鸡场、养羊场,收入也很高。大部分人家(rénjiā)开了饭店,日子好着呢。咱狼牙山人脸上,一个个喜气洋洋的。”老板娘(lǎobǎnniáng)热情地说。
闲谈之中,又遇到几个姑娘和(hé)小伙子。她们(tāmen)正在讨论狼牙山直播和拍摄微短剧。
一个外地姑娘说,爱上狼牙山(lángyáshān)是从一本故事书开始的(de),她(tā)打算(dǎsuàn)明天去山上(shānshàng)讲述自己被狼牙山精神感染的故事。还有两位本地人聊起爷爷奶奶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故事。还有一位是岭西人,他说当年《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就住在他家养病,日记《冀中一日》就写了在他家养病时与乡亲们在一起的故事……
走出饭店,天色(tiānsè)向晚,满山尽(jǐn)是霞光。落日余晖中,我们久久不愿离去。
“狼牙山五勇士如果(rúguǒ)活在今天,多大岁数了?”一旁的女儿问。
“他们(tāmen)是1941年秋跳崖的,当年也(yě)就20岁上下,到现在得100岁左右吧!”爱人说。
“路边(lùbiān)这些松柏树呢,它们有多大岁数?”小孙女也跟着问。
“问你奶奶吧,她最清楚(qīngchǔ)呢。”爱人笑着说。
“它们呀,也有20来岁(suì)了。”我告诉她,“正是当年狼牙山五勇士的青春(qīngchūn)年龄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与当下在此刻重叠,山风掠过山峦(shānluán),回荡着永不褪色的精神长歌(zhǎnggē)。(王淑彦)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liǎojiě)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